有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叫“以果相因”,……“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白話 佛法3-1 《用平等心,积福田,种因果》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2&tim=1681193162931
相关开示:
修心之人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每个起心动念,要知道由于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为的因会导致什么果,所以佛法界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世界佛友见面会开示 《 拥有佛德愿力智慧 人间修行成就佛果 》
在世界上种种的佛缘就是不轮回的因。
在学佛当中,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佛法、佛理、佛教来做,你所得到的果就是善果。
守住了善因,我们就能够得到善果;如果我们不守住这个因,我们得到的就是恶果。
弟 子开示一 《任运自己的善心修正自己的佛性》 ——全世界弟 子第六次的开示(二)
只有成佛的人,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
你如果境界高了,是佛菩萨,是已经开悟的证道成佛的人,如果今天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会笑一笑,因为吵过了就会没有了,这是他们的缘分,因为看到了真谛——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今天的争吵会迎来明天的和好,今天的和好会迎来明天的争吵,这就是缘,这就是果。
所以不去劝他,不落入说“你是好的”,也不落入说“你是恶的”,不说老公好,也不说老婆好,也不说这个事情大家都不好,因为不落入因果。
视频开示 第46集 《观法无我 不落因果》
Wenda20180330 22:04
为何“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问:师父,为何菩萨怕因,众生怕果呢?
答:菩萨怕因,因为菩萨做一件事情之前,他已经知道后果了,所以他就不敢种这个因。众生呢,先做了再说。贪污,先贪了再说,抓起来了,“我害怕”,果来了,害怕了。
shuohua20161125 19:33
如何看只注重功德不解决实际问题,做人、学佛要真心帮助别人
问:师父讲立佛 臺 的功德很大,所以很多共修组的师兄专门为佛友立佛台,在遇到重病或者有实际问题的师兄时,不引导、不回答或回避,导致延误救度重病师兄或是有问题师兄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导致几转手后最后接手的师兄无计可施。请师父针对这种只注重功德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弘法做些开示。
答:实际上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你只求种因,不知道果,这就是师父为什么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是)菩萨是做一件事情要看到果,最后的果;但是人呢,做了再说这件事,好事情,做吧,做到最后果出来了,不好了,着急了。境界不一样,看问题的远近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做人、学佛要真心帮助别人,要真心为人家好。你哪怕今天度了一个人,也是一个人啊(是)念经,哪怕这么多的经你都会念,你也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过去有一个人就会念“嗡嘛呢呗咪吽”,而且这个字还不会念“嗡嘛呢呗咪牛”,人家最后上天了(是)就这个道理。所以你学佛学得这么多,什么法都学,什么经都念,你到最后一事无成,你没有一样学得好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
问:白話 佛法五《 净念要相继 》中“畏因地心,因为有因,人间才会有心,因为你的心一动,因就动出来了”,请解释一下这句话。
答:心动了,因就来了。心念正的,念头一来,心动了,因就来了。动了善念,善因就来了;动了恶念,恶因就来了。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二
问60:如何产生因果,跟随自己的念头走就会产生因果!但是很有可能形成念头的后面是否就是种性,还是还有更微细的念头无从得知?自性种性是不被因果流转的,但世间意义上的无念或者说以菩提心摄持是不是可以不被因果流转呢?或者少被因果流转?还是世间意义上的无念有无更微细的念头是我们无从得知的,在这方面怎么观察修行
答60:关于思维,人的思维当中分好几种,有外思维:内思维。即外心和内心。一个人出来的一个主要思维中,会带出无数的微尘思维。举个例子,我说“你这个孩子怎么吃这么多?”同时,很多微思维就出来了答:“身体要吃坏的。”“又不是对你不好,是为你好啊。”就是说很多的辅助性思维都出来了。一个主流的思维是好的,那么一起出来的微弱的思维能不能控制住?所以控制不住的话就还是会有偏差。这就是阴阳两和的一种。
有一个正思维出来,一定会有一个偏思维出来。比方说,今天我说这个孩子好,过一会一想,他也不是经常好的。在人的思维里,主要的一个思维出来之后,不管是正的邪的,都会有偏的思维出来对抗,实际就是阴阳两极。任何一个事情,当想去做的时候,会害怕。虽然我是很正式的在念经,会不会有这种微弱的微思维来影响正思维?是肯定会有的。
“自性种性是不被因果流转的,但世间意义上的无念或者说以菩提心摄持是不是可以不被因果流转呢?或者少被因果流转?”这是正确的。以菩提心摄守,实际上就是戒,以戒为本,以戒为师。有戒律,坏的东西就不会来了。人家说去抽烟,我不抽,说去喝酒,我不喝。有戒了,本性就出来了。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本来就有的。所以说众生皆具佛性。这样的本性就不会受微思维的影响。本性就是一面镜子,但是如果染上灰尘,照样照不清楚,照不出。所以心要干净明亮,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解答来信疑惑: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