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7|回复: 0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3-1

[复制链接]

1565

主题

3

回帖

6893

积分

积分
6893
发表于 2021-2-9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3-1 《用平等心,积福田,种因果》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2&tim=1681193162931



  

修自身的佛性是功。就是说修性要学会修自身的佛性。什么叫自身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善良的心,就是修自己的良心。

 

用佛心来修自己的身是德。就是说经常用佛菩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身体上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德。

 

4-20《积功累德无我无相》

 


 

常见本性,本性常住,佛性妙用加起来才等于功德。

 

功德的另一种理解,本性佛,自己本性是佛。

……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自己的本性是建立在万法的基础上,你在人间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语言称为万法,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本性如果是在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动作行为中你就有功。

 

1-24 《佛性的妙用》



 

当一个人能够法身成佛,法身就是佛性,修出自己的佛性,那才是真功德。

……

一切人间的功德留不长,你们要修出法身的正身。……只有在你的心灵当中扎上真正的佛缘,扎上我们真正的正身,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在法身中,你才能找到永久的功德。

  

10-36 《 从本性中发出的功德 》



  

wenda20161016A 22:14

关于人间功德、入世功德、出世功德的开示

 

问:師父,您在觀 堂开示提到了人间功德、入世功德和出世功德的概念。并开示在人间做的功德实际上是叫入世功德。请问師父,人间功德和入世功德只能是善事吗?

 

答:入世功德是什么?你在人间做的功德是不是在世功德?入世功德就是在世功德。比方说你今天去帮助别人,救人一命了,胜造七级浮屠,你是不是在人间所做的功德?叫入世功德。

 

出世功德是什么?你的境界完全是菩萨、是佛了,你今天度了一个人,那就是出世功德。这个功德就大了,因为你是把他救到天上去了(明白了)入世是什么意思?在世间你在救人,在世间救人叫入世。举个简单例子,師父把你救得已经不想在人间求任何名利了,已经超脱自己这种境界、六道这种不好的东西了,那么你说師父做的是不是出世功德?(是的)

 

如果我今天把你修得天天做好事,天天做善事,也在人间做功德,但是你还是在庇佑你的一切东西,你还是放不下,是不是入世功德?(明白了。人间功德、入世功德和出世功德的区别是什么呢?)人间功德就是入世功德,是一样的。

 


 

提问6:是否修到明心见性后所做的才是功德

 

问:在2017年11月10日的节目录音里,有师 兄分享观世音菩萨对佛子的开示:不修心如何能进南天门?是不是因为“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要修到明心见性之后所做的才是功德,而不修心的人就不能见性,没有真正的功德,所以进不了南天门?

 

 

答:实际上功德不要有所为。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心最重要,修心修的是你这颗最纯洁的心。

 

菩萨让我们要什么?要自己懂得明心见性。你的本性是什么?佛性。做任何事情你只要用佛性,你就不会带着私心,你明白你做什么。你明白“我今天是学佛,学到后来我自己就是佛”,你已经明心见性了。你自己是佛,你做出来的事情会不是佛事吗?(对)

 

所以明心见性”是已经完全明白了,见到自己的本性了,你当然做出来的事情都是佛性,那么这叫“明心见性”,那你不仅是进南天门了,你什么门都能进。

 

2019-05-12 新加坡

 


 

问:师父在《佛性的妙用》中开示:“菩萨讲自性建立万法是功,自己的本性建立在万法的基础上,你在人间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语言称为万法,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本性如果是在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动作行为中你就有功。”请举例说明。

 

答:一个人境界高达一定程度,思维、行为出来的动作、嘴巴说出的话,身口意都在功德之中。

 

解答来信疑惑218

 


 

Shuohua20180427 03:14

如何理解“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

 

 

问:师父,您在《白 法》第十册中开示“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如何理解呢?

 

答:“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这是到精神层面了,法身就是精神层面了。也就是说,永久的功德并不是靠做出来的,而是靠精神上的(师父,法身就是一种精神,是这样吗?)对啊,法身——精神。

 

我举个简单例子,我现在人在这里,你如果现在看见我法身,是不是精神?(对对对)看见我肉体是表面的,其实这是形成一个精神而过来的身体,明白了吗?(明白。法身永存就是精神永存,是吗?)对了。

 

 






上一篇:“菩萨畏因,众生畏果”。3-1
下一篇:以苦为乐是实修的一种境界。3-2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7-10 11:49 , Processed in 0.0420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