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自己苦修行就是得如来智慧,就是得佛菩萨的智慧。当一个人定得住的时候才能产生智慧。
白話 佛法3-7 《节制欲望,忍人所不能忍》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8&tim=1681182666378
相关开示:
我们在人间的一切举足,就是一举手一投足叫举足,所以我们说举足轻重,你都要助于佛法,都要在佛法当中。所以很多人做的事情不像学佛的人,修的心不像学佛人,那你怎么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播-讲座 161231
智慧从戒中来。智慧哪里来的?守戒啊。一个人有智慧,别人尊重你,你的境界就被人家看上去很高;因为你守戒,你不乱讲话,不乱做任何不应该做的行为,然后脑子想的都是应该想的事情,而且守戒守口,那么你就拥有了身心无障,慧自然就来了。你的心中没有障碍了。
视频-开示 第75集 《福慧双修 出六道》
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
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
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
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
白話 佛法 2-26 《 学菩萨界,转凡成圣 》
唯识论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不管拥有什么样人间的外相,只要转八识,就能够成为空五蕴。只要一件事情把它转换了,这件事情就变成智慧了。……
四智——这个智慧是四种智慧,就是从佛性出来的,所以你能够转换——把人间的一切烦恼转换成智慧的话,你不就是在人间已经拥有菩提心了吗?
视频-开示 第50集 《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 》
Wenda20160327B 24:04
念经和“戒定慧”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智慧
问:我们知道念经可以开智慧,还有通过“戒定慧”来开智慧,这两种哪个更有益于开智慧呢?
答:当然“戒定慧”了。“戒定”之后开智慧比较快。因为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你会定得下来;心定得下来,智慧就出来了。
念经是靠菩萨给你点智慧,但是如果你戒不掉,你就算念了经了,菩萨也没有办法给你智慧的(有时候,比如说想不通一件事情,念很多遍心经只是当时帮我们开智慧而已,是吧?)对,当时不一定开得通的。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念了心经之后想起来“哎,我听听师父《白話 佛法》吧”,一听,实际上就是菩萨给他开智慧,就让他多听听师父的《白話 佛法》。因为念经不是直接能够让你马上想通的,是让你通过一个关系,就像观世音菩萨慈悲我们,帮我们找到个好医生看病,病就看好了一样。
Wenda20180805A 26:30
听众感慨在臺 长身边学到很多;想做菩萨就要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问:师-父,我们过两天就要回去了。
答:以后再来啊(会的。我们会经常来看师父,我们会想念……)你在这里有个大亲戚,有个父亲,你回来看看有什么关系啊?“回去了”,回去是暂时的,对不对?(对)修得好跟师-父在一起,那是永久的(对)这有什么稀奇?心最重要,不要被五欲六尘所染(明白)
有志者事竟成,你自己好好修,你想师-父随时随地都可以来看的嘛,有什么关系啊?(好的,谢谢师父,一定来)乖一点(好的。师父,我们来这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也觉得自己修得很差,修为很差,要跟师-父学得太多。
在这里听师-父讲经说法真的是一种享受,觉得受益匪浅,也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能够天天留在师-父身边,听师-父讲法)对啊(但是我们会努力,回去之后也会精进努力,然后……)还有人我讲他几句,觉得不开心呢,你说他们的觉悟高吗?(嗯,那是师兄……)没开悟,应该好好骂骂。
真的,这种孩子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不好好修的,所以你们对他们要多教育,你们讲的这些话,好好让他们听听(谢谢师父,其实秘书处的师兄真的很努力,很好的,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要跟他们学很多)学他们的优点(师-父教导得真的很好)他们的缺点很多,听得懂吗?你们要乖,你们要自己好好做菩萨的好孩子。
要知道,你们用人间的要求觉得已经很好了,你用人的要求来要求他们,有什么稀奇啊?我要用菩萨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你们学到后来到底想做人还是想做菩萨?(我们要做菩萨的)好了(我们要跟师父一起好好修)
做菩萨就要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做人就用人的标准来要求。你说:“哎哟,東 方 臺 秘书处这些都是好人。”有什么稀奇啊?是“人”啊,对不对?(对)
Wenda20200510 46:39
师-父开示“深般若”
问:最近有一个菩萨的开示,说我们有个“大般若”“深般若”,像这种相当于有多少“深般若”可以庇荫到亡人呢?
答:实际上般若就是智慧。你想想看,你有菩萨的大智慧,不叫“深般若”?你有菩萨的一个大智慧,就有一个“深般若”。
比方说你舍去自己……像法师,他今天出家了,他已经有多少个“深般若”了?很多了。他舍弃了人间的名誉,舍弃了人间的欲望,舍去了人间的贪,舍去了瞋恨,舍去了愚痴……他不是每一个都是一个“深般若”?(是。那就是说一个能看开、放下的念头就会生起一个“深般若”?)对。比方说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念头,简单一点讲叫好的念头,实际上从佛法界讲,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深的智慧(嗯。从我们最开始执著一件事情,后来能够想通、看明白,这个也是属于境界提升,也是增加了般若智慧?)对,百分之一百。
“深般若”,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了一个顶峰,并不是说达到顶峰你一定成功的,但是至少说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智慧,所以为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你有非常好的、很深的修行功夫了,你已经达到了甚深的修行的境界了,所以叫“行深”。修行很深了,叫“行深”(明白。
如果是想要一世修成的人,他得具备多少“深般若”这样的能够出六道的条件?)一个人要是修成了,他满身都是般若。他有自觉,他有觉他,他有自觉觉他,自他皆利,他有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种都是菩萨的观自在,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实际上,“行”是修行;“般若”就是你对事物理解的空性的多少而说的。如果你理解空性越深,你越有深般若;你理解空性越浅,你就没有深般若,只是浅般若。什么叫“理解空性”?你看穿了,就照见五蕴皆空了(是的,感恩师父的精彩点化。这个“深般若”和“小般若”有没有量化的概念?)当然有了。很多的法都有量的,比方说你今天一天动了150个善念,那你今天一天就在“深般若”当中活着;你今天动了2个善念,就2个善般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没有动过不好的恶念。如果你今天动了50个恶念,动了10个善念,你今天还是被五欲六尘所染,听懂了吗?(听懂了。那就是说如果一个恶念起,可能就会把刚才生起的般若智慧消掉了?)全部拿掉,全部被它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