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文中讲到,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也就是说,当你发出这个愿力的时候、准备学佛的时候,这种能量非常非常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决心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当你做错事情了,你可能会想到“没那么容易嘛,最早的时候我可能想法有缺陷,许愿许过头了,我现在能不能再回过来?”这就是很多人的懈怠,这就是很多人没有往前进的愿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越修越差。因为人间的烦恼、挫折和所有的错误,你都没有好好地把握住,你都没有用初始心来战胜这些烦恼心和困难的心。很多人在人间做事情,做一点扔一点,做一套说一套,慢慢地就丢掉了自己的本性。
原文: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觉。
觉受就是内心承受—卢台长给全世界弟子的开示(2014年6月1日)
觉受分为内觉受和外觉受。外觉受是外界的影响对你直接产生的感觉,比方说我今天感觉冷了,外面感觉冷,但是我的心很热,这就是内觉受与外觉受的不一样。今天去谈恋爱,天再冷心里是热的;帮孩子出去补习,天再冷妈妈也不会觉得冷,因为孩子以后能够考大学、上精英中学,这就是外觉受和内觉受。你们学佛人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情,家中有人阻碍不让你念经拜佛,不让你好好活着,天天折磨你,这都是外觉受,但是你心中的内觉受——“我有观世音菩萨我不怕”,“今天我的孩子生病没关系,这个世界上有病的孩子有多少,我有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只要坚持,终有一天孩子会好的,而那些千千万万不学佛的孩子可能永远就是自闭症、抑郁症、甚至大脑死亡症”——这就是内心的内觉受,内心要有希望,外觉受会随之改变,外因只是让内因起变化的条件,而不能让内心真正地改变自己。所以心要坚定,要坚强,才能学好佛,这是最重要的。
如何理解“度人时把内觉发挥到外觉,得到反加持”
wenda20141219_6639
听 众:以前您有一次开示中说自我加持,就是说度人的时候把内觉发挥到外觉,得到反加持。这是什么意思啊?
臺 長:就是一种慈悲心啊。你去度这个人的时候,你会有内觉,有感觉的啊。你内心跟他有感觉,用现在讲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你度不度得到他,会有内觉的。然后你觉得他度得好,你马上就非常有积极性、非常有耐心、非常有慈悲心再跟他去讲,就是放到外觉来了(明白了)
Wenda20190113A 39:36
始觉和本觉的区别
问:师父讲的始觉和本觉有什么意义啊?
答:“始觉”,就是你开始觉悟了,“本觉”,就是你本身命根当中就会觉悟,就是一个根基好,一个根基不好。“始觉”就是刚开始觉悟,通过一些事情的发生开始觉悟了;“本觉”,你这个人本来就懂的,什么都懂的,因为你八识田中很干净,它去你的九识田中——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很干净就好了(明白了。就让他加强学习《白話佛法》,加上念经忏悔,对吧?)对。
如何理解相应到宇宙和地球的本初
shuohua20170630_1234
听 众:《白话佛法》第二册第38篇《学习先有觉,才能知道悟》里面有“相应到宇宙的本初,就是说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是这个地球的本初,人的良心和本性适合这个宇宙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宇宙的本初”和“地球的本初”,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宇宙、地球和人类一样是有感觉的,就像生物体一样,是这样吗?
臺 長:是啊。讲老实话,你看看地震,本身就是一种感觉。很多人不停地造房子、打地基、挖地道,往下挖啊挖,越挖越深它越痛,它就会震动,就像人在颤抖一样的,它会有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曾经表露过这方面,他们都有这种先知先觉,他们都说过,这个地球就像母亲一样,你不停在母亲身上这里凿个洞,那里把树木砍了,这个母亲会生重病的。你看,现在地球不是生重病了?生态不平衡,温室效应,各方面的瘟疫横流,这已经是母亲生病了,这个地球已经生病了
(嗯。我们人类最初的本性良心,当和宇宙、地球的本初一样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力量?)是啊。你想想看,通过宇宙的力量你才能解决人间的烦恼,你如果拥有菩萨的智慧,你人间的那些烦恼当然就不复存在了
(对,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自然,就是一切都是自然的)对,你去顺应自然,你这个人就是拥有了行道。你去逆反,冬天你非要穿得少,夏天你非要穿得多,那你这个人夏天生痱子,冬天打摆子(嗯,应该是大道自然。师父,我们是在顺其自然,但是我们通过学佛念经,的确是能改变自己的业障,这等于是通过两方面去理解的?)是啊,要随顺因缘,因缘来了,随顺因缘就好了。
原文:要先有觉,才能悟,当你不觉的时候,是永远悟不出道理的。
先有“觉”才有“悟”,觉悟了才能开悟wenda20141214A
听 众:感觉人的种种烦恼问题似乎源于自己的不开悟,而要开悟是不是就要坚持好好修心、修行、念经、还债、消业、度人、做功德,时机到了自然就开悟了,没有捷径可走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台 长:实际上你刚刚说的这些都是方法。当你感觉到自己有嫉妒心,感觉到自己发心不够,看到周围的苦衷,看到别人的苦恼、烦恼,所有的一切都是给你一个悟性的提示。你怎么会有开悟的?因为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想到了,所以你才会慢慢觉悟。觉悟觉悟,你先要有感觉啊,如果你整天没有感觉到人家的痛苦,没有感觉到人家的幸福,你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幸福,就像很多人在糟蹋粮食一样,就像很多人婚姻,跟老婆在一起天天感觉老婆没有什么重要的一样,他没有这个觉,他就不可能开悟。这个觉就代表着视觉、听觉、还有思维觉、意觉,所以像这些觉悟了你才能开悟,觉了才能悟,所以叫“觉悟”、“觉悟”。如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对自己的苦也没感觉,对自己的甜也没感觉,你这个人永远不会有悟性的(明白了,师父,感恩您)
Shuohua20140815 08:19
如何正确理解“觉悟”
听 众:师父您常常说“觉悟觉悟”,有“觉”才有“悟”,我们也经常每天反省自己,比如今天没有骂人、没有占人便宜,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真正的、更深层的根本性问题,请问师父,如何正确地觉察自身的问题?
臺 長:简单了,就是细微地去注意、观察,“觉悟觉悟” 你是要先有感觉,你感觉你今天做了好人还做了坏人了,你感觉你今天做得对不对。好,有觉了,“哎哟,今天做错事情了”,那么就开悟了;“哎哟,我今天做了很多好事,我要继续做下去”,不是开悟了吗?“觉悟觉悟”先要觉啊,觉是很重要的,“觉”是什么?觉是感觉、发觉,才会知道自己做得对、做得错,那么才有悟性。明白了吗?(明白了,师父)
Wenda20171103 01:10:54
什么是“觉悟”
女听众:我们说学佛就是要开悟,要觉悟,我觉得好像修了半天都没有“觉”。
答:你没觉?你有觉啊,怎么会没觉?只是你对“觉悟”的“觉”字没有深刻地理解,没有去感悟,觉悟必须要有“感”,感动,灵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touch[触摸],是一种触摸到某一件事情,你才会有悟性(对)“觉”是从意识上,“哎哟,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做了”。“感”是什么呢?“啪”一下子碰到了,“哎哟,触电,这个有电的,我不能碰。”一个是脑子里有觉,“哎哟,我觉得不能去碰,一碰它会触电的”,一个觉悟,一个感悟。有“觉”了之后才会有“悟”,“我不能去碰它”;一个是手去碰到它,触了一点点电了,然后“我知道了,永远不能再去碰电了”,这个是悟。一个是觉悟,一个是感悟
(我现在就是觉得这个“觉悟”……以前就是通过像看书、可能前世的积累、听别人讲,然后会有一些对文字上的理解,在意识中也有一些理解,但是最近我突然觉得我没有去感触,这种交流好像很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去触摸、去感受,去加强这种了解,达到真正的开悟)所以要观,我经常教你们的,观什么?(要观自己的心,要观周围的环境,观人)对。观自在,观自己,观自己的灵魂,观自己的身体,观自己的悟性,观自己的觉,觉正净。什么都要“观”,靠什么?就是靠观。观就是一种感悟,并不是用眼睛,用你的心来观,明白了吗?(我再慢慢体会。这点我做得特别差,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提高,现在有点迷茫,心里有很多想法,不知道怎么去悟它)觉是什么?举个简单例子,看到一个食品,看上去像一个甜品,你这是“觉”,感觉到;吃到嘴里它是咸的,那是“悟”了,“哦,原来这个东西是咸的”,觉悟了吧?你先有觉,才会有悟。你觉得这是个甜的,你吃到嘴巴里咸的,“哦,原来这是咸的”——悟性来了(师父,这个可能需要长时间地去慢慢锻炼)就这种智慧,哈哈。
悟性、开悟和觉悟的不同
———wenda20171217A_3122
听 众:悟性、开悟和觉悟三者的不同点呢?
台 长:悟性是什么?悟性是感悟,能够理解了,对一件事情的初步理解叫“悟性”。开悟,你已经明白了,悟性是刚刚开始,对这件事情的初步了解叫“悟性”,“开悟”已经懂了、明白了。觉悟是已经明白里边的道理,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而且已经完全摆脱了自己在这件事情里边的困扰。觉了,才能开悟,佛的名字就叫觉悟。
原文: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
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三地菩萨是闻觉知,是闻后先会感觉,随闻思修照法显现,就是当你的正思维产生了之后,明白如何修正。
白話佛法3-12 《 修菩萨界的智慧》
高境界菩萨是明地,明地就是光明,放光。菩萨的境界很高,他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论你们说什么,他的心里很明亮,都很清楚。
视频:345.台长开示“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
wenda20131206 32:04
梦见台长讲佛法知识
听 众:我梦到师父在开示关于念经的时候怎么集中注意力,师父讲了四点,每一点都是一个字“看”、“轻”、“空”,最后一个字忘了。最后师父给了我三个字“闻、思、修”。
臺 長:这还不知道!师父的法身给你的都是佛法。“闻思修”都是佛法里面的字,“闻”就是听到、看到;“思”就是先要经过大脑的思维;想清楚、想明白开始修,那叫“正修”,如果思维不正那叫“偏修”。“闻思修”就是要好好努力。师父到梦中是给你加持(师父,感觉您很累,我前几天一直梦到师父很累很累)我最近真的很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老觉得累得不得了(师父,您一定要保重)知道了。你们好好努力,不要给师父闯祸就好了!多叫他们遵纪守法,多叫他们好好修心,不要修偏了(好,一定的)学佛人应该无私地奉献,帮助别人的啊!(对)
wenda20121005 01:08:19
“菩萨境界明地”以及“菩萨不见人过”的含义
女听众:在学《白話佛法》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就是在白話佛法第二册153页第38章《学习先有觉,才能知道悟》菩萨的境界是明地。这里面说菩萨能分辨清楚、明白事情以及人间一切的好和坏,这是一点;然后在白話佛法的第二册168页第42章《运用智慧德能,调节调柔寂静》这里面讲修成菩萨身,得到法身的几个基本要点,第一点就是菩萨不见人过。这两个地方我有点不太理解?
答:很简单啊,这是一个境界问题,等到你修成菩萨啦,你就看不到人家的缺点啦,为什么呢?你心中看人家都是好的,所有的人都是菩萨,因为你心中是菩萨(嗯嗯)这是修成的一个概念,前面那句话是要修的当中必须要做这些事情。
(修的当中要先有觉才能悟。就是说在修成菩萨的时候是要分辨清楚明白人间的一切好和坏,修成之后是不见人过)对啦!因为境界不一样啦(啊,师父一点就听懂了)学好人的时候先要懂得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啊,等到你已经成为好人的话,你看人家“哎呀坏人帮助帮助他,教育教育他,他也能成为一个好人”,这个时候你的境界就不一样,看出去都是有救的,是这个概念(听懂啦,听懂啦)
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智断心迟,让智慧能够判断和理解你的心。
提问22.怎样理解“闻思修”20160917纽约37:41
问:师父曾经讲过:见闻觉知越多,心造业就越多。我们学佛通过“闻思修”来广度有缘众生,我们如何把初发心完全转为道用,使我们的心不造新业呢?
答:好好修,这些问题都是修得高的时候才会有悟性。“闻思修”,你闻到什么了?你思维的是什么东西啊?你到底怎么修啊?都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你才会修得好。“闻思修”不是这么简单的。要闻佛法;思维佛的思维,跟佛一样;然后修——修正自己人间的不好的行为,用佛法来装满自己的心胸和自己的本源,让自己的本源的佛性完全充实在自己“闻思修”当中,你才会渐渐地进步,你才会脱离人间的凡尘。
中场视频
每日佛言佛语 2021-02-08《觉悟》
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菩萨为了忍波罗蜜为增上,就是为了到达彼岸,为了能够提升境界,什么都可以忍耐。
提问36.忍辱是如何产生功德的20180520新加坡64:10
问:师父在新加坡的最新开示,说“忍辱是精进最快的一种功德”。请问师父,忍辱是如何产生功德的?
答:首先,比方说你有业障来了,人家攻击你了,对你不好了,你能够忍耐,当你一忍耐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消自己的业障?(是的)人家在讲你的时候,你不是在消自己的业障吗?(是的)那是不是有提升了?(是的)比方说夫妻两个,本来老公想跟你闹,想离婚的,但是你忍辱了,他讲不出来了,你是不是在提升了?(是的)你如果跟他一吵,他就借机说:“哦,那就分了算了。”对不对?(是的)你一忍耐,他一想:“老婆也蛮好的,现在怎么变好了呢?念经念的。现在怎么这么老实了呢?我再骂她两句,看看她烦不烦。”再骂几句,一骂还是忍辱。“哎哟,老婆蛮好的。”再骂几句,老婆憋不住了,准备反击了。这个时候又骂了,她要跳了,突然之间想到解结咒,嘴巴里一念解结咒之后,老公突然之间气消了,觉得老婆也蛮可怜的:“我一辈子也没给她什么,让她受了这么多苦,也没给她什么大富大贵、荣华富贵,跟着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苦,由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现在这么一个老太太,哎呀,很可怜,原谅她吧,我自己也没什么好。”这样,让对方也会慢慢地心态平静。实际上,你不但帮了自己,还救了对方,是不是功德很大?(是。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原文:自此以前三地,总修大乘三摩提。......三摩提是断阐提不信习气。
Wenda20200327 24:59
闻思修可进入三摩地;何为“三摩地”
听 众:师父您讲过,由闻思修可以入三摩地。如果我们用心听录音、学习《白话佛法》、应用好“三大法宝”,这样是不是也能带领我们进入三摩地?
台 长:对啊,当然可以。闻思修就可以进入三摩地,就是三昧(是学佛三昧吗?)对,三摩地。三摩地在佛教界讲的就是“定”。三摩地其实就是你能够止住你的思维、念头,然后心定得下来,还有禅定,就是“三摩”。你的心一心不散,心不散乱,就是说你专注于你所有的缘分和境界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就称为“三摩地”(就是心很清净了?)对啊,就是正心行处,正的心在做什么。三摩地其实就是三昧(明白了)
符合这三个原则就是正法 20180623
那么其实,很多人说什么叫“三昧”?佛教中“三昧”实际上就是“三摩地”,就是要定得下来,叫“正定正受”——就是说你正好在你的心行处——就是在你的心里的正当中。人家就说了,你用良心来衡量一下。“三昧”实际上是一种安定的状态,不要令自己的心散乱,四处散乱,要成为安定的状态,保持任何事情把自己的心归一处,这种状态下就称为“三昧”。
所以“善心一处住不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要善的心——就是好的心放在一个地方不动,把它如如不动,你就是“三昧”,对不对呀?所以其实就是讲一个,一切的禅定摄受你的心啊,就是三摩地,实际上就是三昧,对不对啊?就是你的良心放在当中来处理问题,来解决问题,来好好地理解问题。善心归于一处,那就是你的三摩地,就是你的平等心就出来了,你就心定得下来。所以这个心定得下来,智慧就出来了,智慧出来你就会消掉你很多的业障。
wenda20120610B 07:02
如何理解“学三地菩萨要懂得实践”这句话
女听众:第三本《白話佛法》80页里有这样一句话:“学三地菩萨要懂得实践”,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答:三地菩萨的境界很高。因为开始的时候人的境界学菩萨,是慢慢……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到了三地菩萨的时候,就是要大慈大悲,要普度众生啊。普度众生要不要跟众生结缘呐?要不要实践呐?比方说,你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把基础课先学好,等到三年级的时候是不是要实践啦?(对的)
原文: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这是平时修炼所为,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
白話佛法 3-30《忍辱才能精进》
修心成败的关键在于忍辱。但是真正的菩萨把忍辱不看作忍辱,修到最后成为自然的不觉得自己在忍辱。如果觉得自己还在忍辱,那叫着相。真正的忍辱是不把它看成忍辱了,即非辱,何来忍呢?能够忍辱的人才能够精进啊。如果不能忍辱就精进不了。
“无生法忍”,不生忍耐的心,那是境界wenda20170409B
听 众:师父在《白话佛法》(四)里面有两篇文章讲到“无生法忍”,题目是《苦修行到无生法忍》(一)和(二)。师父,这个“忍”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初级阶段其实就是忍让,就是说“我让你,不和你计较”?师父在里面有段开示说:“人一生中有挫折、诽谤、打击,所有的一切我们都要学会忍辱,忍辱的境界已经非常高了,忍辱是菩萨的境界。”这个忍辱的意思就是指包容一切,对吧?
台 长:是啊,包容,能够忍耐的人就能包容别人。你看人家讨厌,你这个人能够忍耐吗?(那就是对“忍”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对了(人可以包容一切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无生法忍了?)你这比较片面,做不到。“无生法忍”,生都不要生出来忍耐的心,才叫“无生法忍”,“无生”,不要生出来。很多时候,“我忍耐,我忍耐,我忍辱精进”,这还不叫境界;“我没有忍耐的心,人家骂我,我也觉得这是缘分,人家怎么样对我也是缘分,我根本没有生出来忍耐的心”,那才叫境界。
Wenda20201002 36:52
“忍无可忍”是人的境界,佛是无生法忍
听 众:师父,您讲我们学佛人要忍辱,但现实中有一句话叫“忍无可忍,无法再忍”,这句话怎么理解?
臺 長:这是人的话,不是菩萨的话。佛,那当然无生法忍(明白了)
Wenda20190125 20:54
“无生法忍”不在忍辱范围内;修忍辱要五个层次一起修
听 众:师父在《白話佛法》里讲过,忍辱有五个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和慈忍。请问师父,无生法忍属于哪个层次?
臺 長:无生法忍都不属于这个层次里边了,什么“忍”都不见了,已经根本不会生出来这个忍耐心了,你说在哪里?(师父,我在想,无生法忍就是连忍耐的心都没有了)对了(相当于不在忍辱的范围内了?)对啊,它没有再生出来了(明白了。师父,如果我们修忍辱,是按照这五个层次修还是……)每个都要修(就是五个层次一起修?)嗯。
实修就是修心的戒律,“忍”不是最高境界,最高是无生法忍
——20150410 新加坡(10:58-13:04)
理解修行的真谛就是参悟。理解修行的真谛,我们到底修行的为什么?你懂得了为什么之后你就开悟了。实现修心的戒律,首先要实现修心的戒律,戒律是什么?就是我要“戒”。佛陀在涅槃之前,他的这么多弟子跪在那里说:“佛陀你走了,我们以后怎么样修呀?”佛陀说:“以戒为本。”所以修心的人首先要懂戒律,你们知道戒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要“戒”。要记住,实修就是修心的戒律,实实在在的修,不说慌话,每天认认真真地念经。所以记住了我们要真正懂得学会忍辱般若蜜,忍辱般若蜜是什么?忍耐。先是要忍耐,忍到后来不是忍无可忍,是到后来没什么可以忍的,想通了,有什么好忍的(掌声)。
用菩萨讲得境界话讲就是“忍”不是最高境界,最高是“无忍”,无生法忍(掌声)所以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转烦恼得境界,没有烦恼的人就是一个有境界的人(掌声)
原文:障方便生死果报,......得大净果也,......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去除那些低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
白話佛法11-41、涅槃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六根,不接近六尘,然后欲望马上就没了,业力马上会消失,业力就没了,然后六道轮回在你这里也会消失,没了,因为你已经把什么都看空了,你不会轮回了,所以不生不灭的情景就出现了。
大净果是否代表超出六道
——解答来信疑惑:三百九十
问:《白話佛法》中讲道:“得大净果也,就是得最大的干净的果报。这个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去除那些低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叫大净果。”请问,大净果是否代表超出六道?
答:不是一个概念。大净果是修心换来的果报。因为很干净,所以换来干净的果报;非常非常干净,就是非常大的果;很大的干净,就叫大净果,是语句上的问题。
不能净化自己的心,你哪能得到净果
广播讲座 慈悲心就是内心的清凉地 20170831(0:44-3:58)
我们很多人在学佛当中不能了解正确的道理,更不能将这些正确的道理付诸于行动,所以他们就不能在内心求得永恒的安详和宁静。
学佛人要寻找内心的智慧和一种真实的心态,这种真实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让自己寂静。
很多人为什么学不好,因为没有智慧,只是表面地念诵经典。这些象征性的外在的行为,不能正确地净化自己的心,也就是没有念心。师父经常跟大家讲念经就是念心啊。你的心没有净化,你哪能得到净果——干净的果实啊?人为什么会看错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他内心不干净。
智者了解真理,因为他遵循真理。学佛人想了解真谛,想知道般若,要能够学到真理的涵义,实际上要靠内在的理解、悟性和真理的实践之理。很多人说学佛你什么都懂,但是没有用在实际行动上。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心洁净,所以没有一切不良的因子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就不会有任何的自我、愤怒、贪欲、骄傲,便不会被外界所害,心才会自在,所以才是自己做主。很多人自己做出来的事情,让自己都匪夷所思。
提问18 如何理解“无生亦无死”
——20171111澳 大 利 亚· 墨 尔 本
问:師父在《白話佛法》第二册第31篇中讲道:“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若悟空,就是你已经开悟了,明白整个人生都是空的,有这么一个心法,心里明白,如果你知道人生怎么办的话,无生亦无死,你会没有生与死的概念,无生无死就是空,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在家居士怎么做到“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呢?
答:“无生亦无死”,实际上就是返本回源,这个东西没有长出来,也没有灭下去的可能性。一个意念你没有生出来,你怎么要灭掉它呢?一个人没有坏意念,他没有必要去灭掉他的坏意念。
无生无死,你今天能够什么都想通了,什么事情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了,返本归源。无生亦无死,无增无减。要把佛法讲到很简单真的是很难,我举个简单例子就知道了。无增无减,你这个人思维当中没有我相,那你也不要去除我相;没有自私心,这个人从小就很喜欢帮助别人,你根本不要去跟他讲,去减掉他的自私心。你这个人本来就是很瘦的,因为你增了所以你才要减,你增了、胖了你才要减肥,你今天没胖你要减什么肥啊?无增无减。
结束视频
人活着不难 而要真正的理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