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42|回复: 0

《佛言佛语》第11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333

回帖

128万

积分

积分
1283214
发表于 2022-2-13 04: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言佛语》第11册

师父2021年春节开示

师父祝大家春节愉快,学佛精进,万事如意!

学佛人的春节,

是和智慧在一起度过的。用智慧过新年,

虽然受疫情影响,

但是因为我们看得到未来, 

所以我们的心情不会被人间的烦恼所控制。

佛菩萨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有大爱和慈悲,

远远超过人间的任何名闻利养。


1

菩萨对我们的关心,

是我们过新年最幸福的种子。

禅定的般若,

将会让我们克服人间所有的烦恼。因为昨天会过去,

明天会更美好。因为烦恼会过去,般若才会现前。

虽然今天有烦恼,但明天一定会给你带来菩提般的智慧。


2

我们在人间,

就是活在烦恼和菩提之间。

每天能够用佛菩萨的菩提智慧战胜烦恼,

你就是一个能够战胜世界上任何烦恼的智慧之人。


3

耕耘与收获

想一分耕耘,

就拥有十分收获的人,那是拥有了“贪心”;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那是拥有“爱心”。

收获不会因为你的耕耘而减少,而耕耘多少,直接影响到你的收获。

一个整天认为别人都是错的人,他的八识田中充满著偏见;

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他的七识田中严重偏执。


4

一个语言布施的人,

他的七识田中,充满著慈爱;

一个整天布施的人,

他的八识田中,充满著曼陀罗花。


5

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是体质的正能量;心灵健康,是灵魂的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能量会转换。

我们学佛人心灵健康,身体就能转换成健康。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就算他身体健康,

他的身心都会不健康。


6

精神可以变物质,

心裡乱想的事情,转换成物质,就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嘴巴说一句恶言恶语,

会转换成大家对你的憎恨和厌恶, 这就是精神转换成物质。

“知足”,你的心就会常乐;“善良”,你的心就会法喜。

学会理解别人,众生需要理解。

你能让众生理解你,是你的福气;你能理解众生,是你的智慧。


7

消业根本是功德

心态是消业障的条件,福德是消业障的资粮,慈悲是消业障的基础,功德是消业障的根本。

远离无明习气,磨练自己心性。

内心深处植众德本,八识田中植功德本。

清净心是功德的根本,培养内心的虚空境界,

才能断恶修善,修成离幻成真。


8

学佛人不应执著罣碍,无悔无报地行善,

内心自然清净无染。

“无欲无为”,

那才是“事中无心”,“心中无事”。


9

智慧与慈悲

“大慈大悲”就是“大智大慧”。

“慈”会给你增加“智”;

“悲”会给你增加“慧”。

仁慈,心中不会有恨;悲愍,心中不会有怨。

不对别人抱太大的希望,你就不会有太多的失望。

自强自立地生活,自觉自悟地学佛。

能够自觉修心的人,是一个悟道之人;


10

能够带领众生一起修心的人, 那是一个觉悟的人。

常观照自己的心,是不是如如不动;

 常观照自己的行,是不是动静一如; 

常观照言语善恶,是不是口吐莲花。

只有常观照自己的思维、行为、语言,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11

尊重自己的人,

一定会被别人所尊重; 尊重别人的人,

一定会被别人所尊重。

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他本身就有道德和修养。

所以有修养的人,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有修养。

当你在骗人的时候,首先你已经在犯戒;因为你在骗自己,

所以你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12

人可以犯错,但是人不能妄语;犯错可以忏悔,妄语那是犯戒。

常犯戒,会累积业障。业障一多,灾劫爆发。


13

执著是痛苦

遇事能原谅别人,你就是菩萨。 

遇事不怒,是看穿红尘的一种表现; 遇事就跳,是执著红尘的一种表现。

念念不动 ,是无念的基础;

境自如如,

是看破放下的基础,

能够让你在无常的变化中,学会寂静。

从无念到无生,

就是一个去除烦恼的修心过程。


14

执著就是只看眼前利益的凡夫, 

执著的人会把别人对自身的评价看得很重, 

执著会让你傲慢自卑心炽盛。

观身不净,才不会造业;观受是苦,才不会懈怠;观心无常,才不会烦恼;观法无我,才不会执著。

保持清淨随缘的心态,才能无欲自然心如水。

随顺内心和外境感受,都是随顺因缘的精进。


15

正 信

平安是福,无常是苦。

真正的平安,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能够把菩萨放在心中的人,那就是在修心。

正信,使你的人生有坚固力;正念,使你的人生有加持力;正见,使你心中充满正能量。

菩萨的保佑,加上自觉觉他, 这样才能出离苦海。


16

修行人的心,是正信的;

修行人的心,是和菩萨相应的。

为众生分忧,就是大乘佛法。

恒长的坚持,就能超脱凡尘。

守戒律,来远离三恶道;守心念,来远离颠倒梦想。

修行菩提,所得善根,

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的人要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


17

心  念

学佛行中道,才能不偏不倚;为人行正道,才能不贪不邪。

有一种爱,超越人间红尘,它是人伤我痛的菩提心,它是无私的大爱,

这种爱就是“慈悲”。

有修养,有恒心,才能如如不动,

你才能看到佛光普照。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本经;看你什么心,念出什么经。


18

心念正,念佛经;心念邪,不正经。

心在一念之间,能化出佛与魔。

一念善心,慈悲心;

一念恶意,邪魔心。

救度众生慈悲心,让你本性念心经; 

贪瞋痴慢愚痴心,让你难逃阴魔心。

走向阳光,远离黑暗。慈悲离愚痴,学佛得真知。走向慈悲道,远离贪瞋痴。


19

想吉祥学佛样

学佛人,

要有乘风破浪救度众生的信心和意志。

解脱的障碍,就是欲望; 放下的障碍,就是执著。

修心学佛要远离“四相”,才能获得真实佛果。

人人都有智慧,

只是有些人的智慧有障碍,所以叫“智障”。


20

谁都会有业障,

只是有些人在业障中, 思维残缺,不开悟,不能解无常,

最后才叫“残障思维”。

梦幻泡影是无常,正信正念佛金光。莫让私欲遮无常,证悟菩提心金刚。

法师证悟是榜样,居士开悟心安详。远离娑婆学佛相,救度众生是吉祥。


21

道德篇

有德之人——无心;有心之人——无德。

(此心指人间私心)

“道德”是建立在为众生利益考虑的基础上。

能了知世间一切智慧,

你就是拥有了般若智慧。

学佛要理解“似相非相”。任何事物发展,

表面都有一个相的存在。实际上,此相是空无之相。


22

空无之相,即非本相,乃人间物质表相也。

长存善念,常乐我净。

不造恶业,不受报应。放生念经,勤种善因。吃斋念佛,平安心静。

戒杀生,

是每个学佛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23

成圣成佛

知难而进者,为圣者; 知难而退者,为愚者; 知菩提者,为智者。

吃苦就是消业,

消业不再造业,乃圣者。

任何的因都会有果, 所以谨慎自己的因, 就是防止果报的我。

在因上,可以积累无量的福慧功德; 在果上,只能承受无量的业障果报。


24

修成正觉,

乃佛家之本,修行人之觉悟; 修成正道,

乃学佛人之所须担当的责任。

用佛法降伏自心,消除贪瞋痴慢疑, 才能真正成为佛道之妙法圣人。

甚深微妙法就是知因懂果。

能放下万缘,就是甚深法;能解脱烦恼,就是微妙法。


25

佛  缘

“杂念”像说谎,一丝“杂念”, 需要无数个“正思维”

来转移和抹去它。

“说谎”,需要无数个“妄语”和“解释”来掩盖它。

当人在追求太多物质时,八识田中的佛性会流失。

无私地奉献,完美的回报; 纯洁地付出,完美的果报。


26
行善而不住善,弘法而不住法,布施而不著相。

长此以往,

就会破“执著”与“我相”。

心中有善,善行善念,净心行善,实乃真修。

主宰自己生命的,是你的意念;主宰你的命运的,是你的慧命。

常思己过,佛缘在。常乐我净,慈悲在。常存善念,佛心在。常行慈悲,佛根在。


27

智慧圆满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少杀生,多放生,功德圆满。

忍耐并不代表你的懦弱,反而显示出你的修养。

美满并不代表著幸福, 自私自利得到的美满,那是不圆满的幸福。

人间的美满,五浊浸染不圆满;人间的幸福,因为没有大圆满。


28

知无常,懂佛理。

只有在精神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圆满,在物质上你永远达不到圆满。

放下偏执去我相,自度度他佛法扬。

远离五欲离四相,无欲如水寿无疆。


29

五蕴自明

反观自照五蕴心,常忏常悔慈悲心。

世间无事是正等,世上无欲是正觉。

争斗只会刺激你心中的伤痕,只会给你带来痛苦的后遗症。

宁静是补药,可以弥补人类的痛苦;智慧是良药,可以医治烦恼后遗症。

能听劝者,就能远离苦厄,他是有佛缘之人。


30

常舍名利,富贵心;常舍贪欲,菩提心。

真正的惨败,是你摔倒了爬不起来;真正的放下,是你远离是非并放下。

心中无罣碍,何来烦恼魔? 

能排除痛苦、去除烦恼的人,

就是一个能远离黑暗走向光明的人。


31

随  缘

悲愍众生是善缘,慈悲有情是佛缘,自度度人是随缘,改恶行善学佛缘。

随缘的人,能够把阻碍变成增上缘;发愿的人,能够在困难中越过障碍。

天天撒下慈悲种,平等见性佛性重。

远离轮回佛法弘,慈悲忍辱性本空。


32

我们学佛人必须众善奉行,诸恶不作。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 讚歎众生的佛缘成熟,

学会解脱自身烦恼的善巧方便法。


33

灭尽贪欲之火

过度的需求就是欲望的开始;过度的欲望就是业障的开始。

人有需求很正常,

但只要过分了,就变成了贪欲。

欲望之火,

可以毁灭你的生命和慧命。

人在世界上,

天天活在颠倒分别执著中。

只有远离梦想,才会不颠倒梦想。只有去除分别,才能生出平等心。只有抛弃执著,才能够随顺因缘。


34

战胜别人容易,但不如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的欲望和烦恼,

那才是转烦恼为菩提。

战胜别人除了增加自己的贪欲,还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与烦恼。


35

缘来缘去

经常的妄念,会让你精神颓废;长久的懈怠,会让你本性流失。

想拥有八正道,在于转凡成圣。

想拥有正思维,在于正命正念。

想拥有正精进,在于正悟正定。

完全地放下,可以减少痛苦;选择性地放下,会让你欲罢不能。

人生就在选择中,人间就在无常中。人情就在放下中,人性就在开悟中。


36

来也是缘,去也是缘 ,随缘度众 ,那才是善缘。


37

解  脱

真心去做每一件善事,你就会拥有智慧本然。

修心人想去除心中的障碍,必须看破每件事的五蕴。

看不清一件事物和人的本性和空性,

你就会在假我中陶醉,你会享受短暂人间的乐趣。

只有当你看破,

你才能解脱放下,

你才能理解真性是什么。


38

智慧就是力量,智慧就是圆满。

缠苦缠果想解脱,苦集灭道要知道。轮回因缘远离祸,涅槃灭度娑婆诃。


39

道  路

善念能利益众生,恶念会伤害众生。善是佛的种,恶是魔的根。

每天为生活而忙,

只是在人间探索一条生活之路;每天为度众而忙,

是在人间萌发慈悲善种的回天之道。

忏悔宿业,感召福德;摄守心性,感召佛性。

心不明,理不清;心念杂,意不净;净思维,心清静;辨是非,懂佛音。


40

不执有,不执空

低调的人不会执著,智慧的人不会顽固;不执不著,心净心空。

多念心经少烦心,多做功德存善心,多念佛经清净心,多学菩萨慈悲心。

什么叫执著?

就是在八识田中还没有去除的贪心。什么叫慈悲?

就是深藏内心深处的智慧。

对人生态度的改变,

就是在改变你的人生境界。


41

照见五蕴皆空

人间的拥有和失去,是感觉上的苦和乐。

你执著著世间情,你就拥有苦和乐; 

你离开了红尘情,你就远离了爱情和仇恨,

你就远离了痴迷,远离了无明苦,更远离了颠倒梦想。

爱和恨会过去,情和仇也会过去, 过去就会成为历史。


42

平安就是福,平静就是乐。

争斗换来的是烦恼,谦让换来的是平安。

学佛人只有心中明心见性,你才会破无明,见本性;

你才能将人间的红尘情爱

和如梦幻泡影般的名利得失,用你心中的佛性,

一直照见到它的五蕴之外的真如本性, 

你这才是照见五蕴皆空。


43

静观世界

多慈悲,多感恩,多爱惜众生,就会拥有人间菩萨的基础。

远离红尘,静观世界,

你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无常”,这就是你开悟人生的机缘。

名利即幻,财富皆空,但人对于名利,

总是以为这是属于我的。

用“常见”的心,去看“无常”,就会种下轮回的种子。

身外之物,执著拥有,当失般若,丢失慧命。


44

慧命真实不虚,如不开悟当下,人生昙花一现。

须严守戒律,精进向善,抓住一世为人的机会,

消业障,积资粮,增功德。

时光一去不复返,圆满的人生,

是在修心为上的真理之中,重见慧命的曙光。


45

没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惹烦恼,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怕烦恼。

烦恼到,智慧跑;烦恼离,痛苦移;没烦恼,放下好;去烦恼,境界高。

(白话小诗一首)




下一篇:《佛言佛语》第10册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10-2 06:02 , Processed in 0.0551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