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万念归一念,就是一念都不能有,......学佛,要连这个学佛的念头都不能有,你们境界才更高,
请问如何同时理解念头与住心呢?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五十六
问:万念归一,把一万个念头都归到一个念头上;无所住心,就是你的心不要放在某一个位置上。请问如何同时理解念头与住心呢?
答:万念归一,实际上几千个、几十万个念头都叫万念,很多个念头皈依佛门,归到本性良心和佛性。
度人时控制念头是一个长期过程
shuohua20131108_2707
听 众:同修出去度人,感应到对方身上有靈性,但还没来得及控制念头,心里就想到了对方身上有靈性,然后就惹上身了,之后就病了一个星期。她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学佛初期,对念头的控制不是很容易,请问師父怎样才能止念,有没有具体一点的方法?
臺 長:实际上任何的念头出来了就说明你的心里有动,心里不动不会有念头,心动了念头就来了。止念的话最重要的是控制你的心,很多人以为脑子一动,计上心来,实际上是心动了脑子才会动。大脑是身体的指挥部,神经中枢全部都在大脑里面,而你的心是传送能量的地方,你的心一动了,大脑开始传送能量,各个部门开始运作了,指挥部开始工作了,指挥你的眼睛、鼻子、嘴。你的心一看见这个人你喜欢了,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下意识的全部会出来。就是因为你的心动了,所以想止念的话,止住念头心先不能动。所以修心修心,修的是你这颗心啊(相辅相成的)对了,如果你的心不动,你会动什么?什么都不动了(是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简单了,你说他为什么会打球打得这么好会得冠军呢?他是一天做成的吗?人家从小打到现在,你打得了吗?(明白了)
念经就是念经,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 20170828 马来西亚吉隆坡
修行禅定的人在生活中与一般人不大一样,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一位禅师与一位世俗人对话。“禅师啊,你用功参禅打坐,是在修行吗?”禅师说:“是的。”“你用什么方法呢?”“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禅师啊,任何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是否也可以跟你一样算作是修行呢?”“不。”“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是在吃,而是在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使自己被困扰和骚扰;当他们在睡觉的时候,也不是在睡觉而是在做梦,他们想许多的事情。
所以他们跟我们修禅定的人是不一样的。”修行禅定的人,首先要懂得排除杂念,所谓“万法归一”,就是要把很多杂念收缩到一个点上,一念集中到一个地方,寻找究竟。为什么人会分心,分散自己的精力?很多人你跟他讲这个,他跟你讲那个,你跟他讲那个,他又跟你讲这个,他的精力、他的精神完全分成很多很多,在精神病学上就叫“精神分裂症”。所以,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他不是正确回答你,你就会怀疑他有没有神经病。为什么学佛人要把念归一处呢?你要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地吃饭,饭吃好了,再想其他事情;你要睡觉就好好地睡觉,不要多想,否则你觉也睡不好。有的人吃饭的时候想着念经,念经的时候又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又想到其他的杂念,人就修不好心,精神杂乱,觉也睡不好。心念散,魂不齐;心念定,智慧齐。
记住了,一个人心念定,什么都不要乱想。无事是贵人,心常莫造作,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用“无事”来解决问题,我们不要去惹事,就不会生非,所以叫“无事生非”。要安然,才能平安,心要平安,才能真正地无恙啊。(掌声)
Wenda20200419 22:56
师父开示“无我的境界”
听 众:师父,您开示:脱离三界才是真正的解脱,实心是道场。修到后来,连你想修到哪里去都要放下。修到最后,连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欲望都不能有,这个就叫境界高,因为修到后来无我了。你求就有欲望,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随缘去的,而不是“我一定要去”,到后来也会执著的。我们做好事不要去想做好事,而做出来的就是好事。请师父开示一下这个境界问题。
台 长:这个境界比较高了,就是说做了好事不讲自己做好事,有了这个意念,可以把它进入你的八识田中、九识田中,和九识田中阿摩罗识的佛性契合在一起。这里就有一个讲究了,举个简单例子,你做好事不留名好还是留名好?(不留名好)好。你做好事是想让人家知道好还是不想让人家知道好?(不知道好)好。当人家不知道是谁做好事,知道了之后是不是会对你特别好?(对)是不是会对你人格表示尊重?(是的)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菩萨救人不为自己,是为众生,他心中没有我相,不是“我”今天来救你,是你们本来就是很好的孩子。今天帮过你就像没帮过一样;做过好事,救过你就像没救过一样。这就叫无相,听得懂吗?(听懂了。师父,有时候佛友去度人,就怕背业,如果无我了还背业吗?)这个理论就是成立的。你今天去帮助别人,你说帮助人的时候会背业,因为有“我”,有我相在,你肯定背了吧?(对)那么如果你没“我”了,你说你不背,我问你,你会没“我”吗?(修到无我的境界不就不背了吗?怎么理解?)你说你修得到无我吗?(修不到,努力去修)这个无我的境界,比方说,你只能在一天中保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对不对?(对)比方说,你在度他的时候,两个小时时间无我,你就知道帮助他,等到你回来的时候:“我刚刚度他度成功,我多开心啊。”好了,两个“我”了。接下来,他的业障就来找你了(明白了)你要无我可以啊,要保持一辈子无我,一世无我,或者24小时或者一个月、一年都不要有“我”,那你才叫菩萨。你们今天度人不是也在做菩萨?只是一个小时菩萨、两个小时菩萨,并不代表你们已经是菩萨了。听懂了吗?(对对,懂了)
原文:三种心不能有:1、现在心。2、过去心。3、未来心。这三种心不可得。
“三心”全部放下,你就会慢慢地脱离人间的烦恼之心
——新加坡 20180520
希望大家懂得《金刚经》里边讲的“三心”不可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谁都有过去,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过去都有欢乐、有悲哀,我们干嘛还要去记住它呢?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学佛做人要把握当下,问题是“当下”也会很快地过去,所以“三心”都不可得。那么,怎么办呢?那就要修当下、想未来、忆过去,慢慢地把这“三心”全部放下,你就会慢慢地脱离人间的烦恼之心。(掌声)
Wenda20120210 30:23 度人或做善事的时候有杂念怎么办
听 众:我们度人或者做善事的时候,有时度人太兴奋了,或者做善事引起很多烦恼杂念,念经的时候经常会想这些事情,请台长开示一下这样的话应该怎样做?
臺 長:首先要记住,杂念有好几种,度人的时候兴奋,如果你是为了“这个人接受了,太开心了”,是很正的兴奋,在念经当中出现都是好的。如果你度的是一个男的,你度度,你觉得喜欢他了,但是你又有这种感觉“哎呀他终于相信了,很开心”,又有一半掺杂。那就要看你心中杂念的比例是多少,这种杂念出来的话,你度他的功力就有漏,有漏的话就是功德不够了,这样的话,就要经常念念心经了,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帮我去除杂念,我真的是为了度人,因为我是凡人肉胎,如果我出现了那些有漏的情况,请观世音菩萨帮我开示,观世音菩萨帮我消灾,我要做到功德圆满。”你跟菩萨讲,菩萨很快就会让你把你对刚刚度的那个人的感觉忘记了
(明白了,有时度人度得很开心,念经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这些事情,想“把这些文章发出去,把这些资料发出去”等这些度人的事情,会影响念经的效果的吧?)那就是杂念太多,一边念经一边想其他事情,就是心里装的事情太多,不纯啊,念出来的经质量就不好(对,也是“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去除杂念,专心做一件事情,度人的时候就专心度人”)对!只有念心经求观世音菩萨是最好的方法。
Zongshu20171007 26:24 帮助别人要无我
台长语:昨天做节目的时候,一个人打进电话断掉了,她身上一个灵性就跑过来找台长了。真的是麻烦,给她烧了很多小房子。有时候帮人家看,肯定要背业的。所以师父跟大家讲:我们做人要无我——别人尊敬你,是因为你无我了;帮助别人要无私。有时候想开一点,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一个幻相,今天有就有,明天没有就没有。
原文:真正学佛的人,是无为而有为,你好像没有做,实际上你是做了。但是实际上你是没有做,又像做了。
白话佛法9-46、因缘就是自然根源
菩萨讲了,度人等于无度。就是说我们现在做好事等于没做,我们现在帮助别人等于没有帮助别人。度人也是空的,因为你度过他了,不管他好了还是不好,实际上这个事情就结束了,这就是行无相度众生。行无相度众生,就是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些事情是我做的,不要以为你对心灵法门怎么样怎么样,是观世音菩萨的,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佛性做一点点佛的事情,为的是将来能够成为佛。行无相度众生,就是说我们一定不能着相。好像很多人去度别人的时候都喜欢说:你知道吗,你要这样做啊,你要那样做啊。——你是谁啊?度人的时候要无相,行无相度众生。
提问19.如何理解“念念无念,念念在行”
———20161003台北28:03
问:师父有两句开示“念念无念,念念在行”,这两句话分开来讲还比较好理解,但是联系在一起就有点难度,如果在同一语境中,应该怎么做会比较好呢?
答:就是说又要没有念头,又要念头在行为当中。“念念无念”就是说当你已经做了这个事情之后,你根本没有念头去做,就是无相布施了。比方说我今天做善事、学佛,已经没有人跟我说“你要学佛、你要怎么样”,心里也没有说我必须学佛,我是菩萨,这个都是念念有念。等到自己做出来的事情就像天上的大菩萨、大佛一样,讲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都是菩萨……;“念念在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念头,实际上你已经在做了,不是要你念头去做,而是你每一个念头已经势在必行,已经在行,已经在做了。
有为、无为的区别在于有相和无相
———wenda20151023_2310
听 众:師父,您在《白话佛法》里谈到,“有为”、“无为”度众生。你能开示下“有为”、“无为”度众生吗?
臺 長:“有为”、“无为”实际上有所为而不所为,有所为而无为,无为而有所为,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做任何事不要有目地的去做,你要放开。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叫我们无相布施。“有为”,就是说我一定要去做这件事情,你就有相了,你着相了嘛;“无为”的话,我没有作为,我没有认为要去做这件事情,就是我没有做为,我没有去做,我没有去想,而我把这件事情做成功了,就叫“无相布施”。如果你说“我一定要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一定要有作为”,“我一定要怎么样……”这叫着相。然后接下来,就是有相布施啊(明白了。谢谢師父慈悲开示!)
无为达到开解,有为无为是境界上的意识转化
wenda20170526_7327
听 众:師父,您好。帮几个同修问《白话佛法》学习上碰到的问题。師父在《白话佛法》第三册第四篇讲道:“无为,就是没有作为,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无为而达到另外一个境界。那是什么?叫‘开解’。开解是什么意思呢?开解就是碰到一个问题你就解开了,你碰到事情你就解开了。那你还有什么问题呢?”请師 父解释一下,如何从无为而达到开解的境界?
臺 長:开解,首先反过来讲,开解就是解决,把它想通、想明白(对)开锁,开解也是等于把心结打开。无为是什么?好像到人间来,我什么都不做,没做什么,你说说看人生到最后结果不就是无为吗?(对)你说你做了什么?你到人间来稀里糊涂活一辈子,你什么都没做,对不对?但是无为为什么会变成有为呢?因为你心中已经有佛了,你来救度众生。我问你,你在人间有为吗?(嗯)就是这个概念。实际上,等修到一定高的境界,他说“我无为”就相当于“有为”。为什么说无为就是有为呢?比方雷锋,人家说:“哎呀,雷锋啊,你做了这么多好事啊!”“我没做,我没做。”他不就是无为变有为了吗?(我们很多同修都在这上面反不过来)无为、有为实际上只是你对物质辩证的理解(对)妈妈拼命说对孩子非常好,天天非常忙,“妈妈,你对我们这么好啊!”就是比方说“妈妈,你有为了。”妈妈说:“没有,我无为。我没做什么,我对你们孩子做什么?什么都没做。”妈妈做了吗?是做了,当然有为了,有为为什么叫无为呢?无为就是因为有为之后境界提升,才变成无为的(对,关键还是一个境界的问题)这是讲境界的问题(感恩師父开示,您要是不讲,我们就在这里绕半天)
放生无所求是否算“无为”,有所求是否算“有为”
——解答来信疑惑(三十二)2012-04-20
问:同修问放生的时候无所求,是不是“无为”?如果有所求,比方说为了求身体健康,是不是就是“有为”?
答:有为,无为,这些是佛法中的一些词语,每个人的理解会不同。而且当这些词语用到我们人的身上,涵义就会不一样。那我们学佛,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是一种追求?这算是欲望吗?这不是欲望,这是一种境界,到了一个境界之后,这就不是欲望了。就像是雷锋,做好事做到最后,能够帮助到人家他就很开心,这已经不是一种欲望了。他帮人家不是为了要名或要利,而是他本身的一种意愿,意念的转换。所以学佛如果学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懂了,反而会造成进步的阻碍。就像是现在大学生都在辩论,他们讲的都以为自己是对的一样,等这些大学生过几年之后再回头去听听自己当初的辩论,就会知道自己当初多么幼稚和可笑。
——第36集 中观中道,三解脱门 200408B
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
菩萨的经典非常有哲理,就是让我们要解脱,解脱的门在哪里?叫你们要想到空、无相、无作。无作在佛经里曾经还被翻成了无愿。很多人心想,我们学佛人不是整天要许愿吗?很多大菩萨、大佛不是都有愿力吗?无愿,这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发愿的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为什么?许过的愿也只是一个愿,没有去做——无作,还没有做,是真正有如没做一样。当这个愿力实践了,做了……但是最高的境界,你今天实践了愿力,你也像没有做过一样。所以作而不作,做了像没做一样,这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抓住这三个解脱门,把什么事情都看成空、无相、无作。
结束视频
【视听精选】我们为什么可以解脱生死?因为“解脱”是“无我”